新闻中心

大学何为?——关于大学精神建构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进入21世纪以来,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我国高等教育,在不断变革中迅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了发展模式转变,注重特色创新、质量提升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新阶段,高校之间的竞争将更趋激烈。

立德树人:大学的“学问”与“精神”

谈到高校面临的竞争,人们常常会想到的是“大楼”与“大师”,1931年梅贻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的就职演说中的话,代表了学校发展的两个方面。当下,谈论“大师”之于“大学”的重要性时,主要关注的是学问,可是大学除了博大精深的“学问”,还需要某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精神”,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并非具象的“精神”,更能决定一所大学的品格与命运。

在今天,“大楼”固然重要,但“大楼”不能取代“大师”已成共识,只是还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学问”不等于“精神”。“立德树人”,实际上是需要把人的精神面貌放在第一位的。19世纪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积极倡导自由教育,以心智训练、性格修养、理智发展为目标,关注的是心智,用他的话讲,便是“构建概念的能力”。无论是我们说的“精神”,还是纽曼强调的“心智”,都是以人为中心,注重长时间的影响,而非一朝一夕、一时一地的表现。这既是教育的功能,也是一种精神的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伴随中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有关大学精神的讨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完成最初量的积累,人们也越来越期待质的超越,而大学精神恰恰是一所高校的“魂”。

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上来,事实上,无论是《中庸》里面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还是梁启超自问自答的“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学做‘现代的’人”;以及更早些时候柏拉图理解的“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的行动”“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到19世纪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的“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等,诸多关于教育的观念,本质都是针对个体的人,因为人是构成社会、民族、国家的最基本元素。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不仅要培养“建设者”,而且还要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这是责任也是教育不可推卸的义务。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在“树人”的过程中,实际上决定了一个国家与民族未来的方向。但恰恰是因为“树人”的不易,周期的漫长,也决定了教育的本身就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既然是面向未来,教育本身就不可避免地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的期许和理想,而谈论大学精神,其根本正是源于这种对于未来的理想。

1899年,梁启超在《中国魂安在乎》中提出:“今日所最要者,则制造中国魂是也。”梁启超在100多年前所倡导的“中国魂”,其实正是中国的国家精神。他身处那个世纪变革、国家亟待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上,寻找、确认并发扬国家精神,不仅必要,而且紧迫;不仅能痛定思痛,而且能继往开来。

当代中国又走到一个新的转折点上。那么,在这个中国崛起的时间节点上,也应该轮到我们来思考,我们时代的“中国魂”又是什么?

没有人仅仅凭借语言就可以准确、全面地表述出这个有着十几亿民众的国家精神。然而通过教育,通过千百年来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价值判断以及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最终可以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

2012年11月29日,在国家博物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中国梦是人们对未来的期许,中国梦也应该是中国教育的理想与自身承载的责任。

作为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高等教育在国家未来发展过程中寄予厚望的同时,大学精神无疑在影响与构建着未来的国家精神,追逐梦想,实现理想。如果说大学精神在第一个层面的核心是理想,那么在追逐梦想,实现理想的过程中,大学精神还应具有敢于面对挑战的内涵,不是简单地应对,而是挑战局限,挑战极限,面对未知勇于探索的勇气与精神力量。

埃德蒙·希拉里说过:“我们征服的不是山,是我们自己。”这位法国登山家和他的伙伴在1953年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了人类的英雄,但真正让他名留千古的是他挑战自然、挑战自我、永不放弃的精神。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说:“欲求那埋藏山间,虚实蒙蔽世人的真理,但在山外之山中。” 其实这山外之山就在自己心中。只有征服了心里的高山,才不会对未知的世界充满恐惧,才有可能去征服一座又一座高山,最终实现梦想。这是教育的力量,也是大学的精神与力量的根源。

大学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就像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所大学精神的萌生与成长也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完成。而且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大学精神也在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表现在视野的拓展、探索空间的扩大、精神世界的包容等方面。因此,在关注大学精神这一话题的同时,实际上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传承与发展。

这里谈到的传承,可能会与大家想象的不同。今天所谈论的大学精神,可以说吸收了大量西方的理论与观念,而其中恰恰是源于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本该血脉相承的那部分被遗落了,这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我们自身发展的原因。

历史上,中国算得上教育的大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教育方法与模式延续的时间也相当的久远,缘于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在西方列强的威逼下,国人痛定思痛,决心改革,实际上也是现实利益上的选择,而教育的割裂实际上也让文化传承经历了一次中国传统教育精神的遗失。

 
版权所有:Copyright 1999-2015 南京现代科技学校网络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
南京现代科技学校